立秋:一碗粥、一盅汤、一杯茶里的季节转场

蝉鸣还未褪尽,晨雾已添了几分凉意。2025年的立秋来得不疾不徐,在8月12日的晨光里,我们正式与长夏作别,迎来秋的序章。古人说“立秋之日凉风至”,但今年的“秋老虎”似乎格外恋栈,白天依旧闷热,夜间却有了丝丝秋燥——这正是立秋最典型的气候特征:湿热未消,燥气暗涌。此时养生,讲究“承夏启秋”:既要清透体内残留的暑湿,又要为即将到来的秋燥打好“润养”基础。

厨房,或许是这个节气里最温暖的养生场。一碗温热的粥、一盅滋养的汤、一杯清润的茶,看似寻常,却藏着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

第一味:茯苓山药粥——给脾胃一场“温柔的清扫”

晨起煮粥,最是养人。立秋后的早餐桌上,不妨端出一碗茯苓山药粥,米香混着薯类的甜润,在舌尖化开时,脾胃也跟着舒展起来。

这道粥的主角是茯苓与山药,辅以大米。茯苓是“祛湿圣手”,《本草纲目》称其“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能像一把小刷子,轻轻扫去脾胃里的湿浊;山药则是“健脾高手”,《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说它“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尤其适合夏末秋初脾胃虚弱的人。二者搭配,一个主“祛”,一个主“补”,恰如给脾胃做了场“大扫除”后的温养。

制作时需注意:茯苓提前用温水泡软(约30分钟),更易煮出绵软的口感;山药选铁棍山药最佳,去皮时最好戴手套防黏液刺激;大米无需提前浸泡,与茯苓、山药同煮,水开后转小火慢熬20分钟,米粒开花、山药绵软即可。若有痰湿重的人(常见舌苔厚腻、大便黏滞),可在粥快熟时加一小把炒薏米,增强祛湿效果。

上周邻居张阿姨来家里喝茶,说自己最近总觉得“肚子胀,没胃口”,我便推荐了这碗粥。她连喝三天后,惊喜地说:“早上起来舌苔没那么厚了,吃饭也香了!”其实道理很简单——夏天贪凉喝冰饮、吃烧烤,脾胃被湿浊困住,这碗粥正能帮它“松绑”。

第二味:四神排骨汤——“贴秋膘”前的“开胃序曲”

民间有“立秋贴秋膘”的说法,但老辈人也常说“秋膘别急贴,脾胃先养足”。四神排骨汤,便是“贴秋膘”前最适合的一盅汤——它用四种食材搭出“健脾黄金组合”,让进补更温和。

所谓“四神”,指的是茯苓、山药、莲子、炒薏米。茯苓健脾渗湿,山药补肺脾肾,莲子养心安神,炒薏米(生薏米炒至微黄)则比生薏米更温和,适合脾胃虚寒的人。这四味食材与排骨同炖,排骨的鲜香融入汤里,却丝毫不腻——因为所有的“补”都被茯苓、薏米的“清”中和了。

烹饪时,排骨要先焯水:冷水下锅,加葱段、姜片、少许料酒,大火煮沸后撇净血沫,捞出用温水冲洗(避免用冷水,否则肉质遇冷收缩,汤会浑浊)。然后将排骨与四神食材一起入锅,加足量热水(一次性加够,中途加水影响口感),大火煮开后转最小火慢炖1.5小时。起锅前加少许盐调味,无需过多调料,食材本身的鲜甜已足够。

上周末给父母炖了这锅汤,父亲喝了两大碗,直说“比红烧肉还香”。母亲则念叨:“以前贴秋膘总吃扣肉,吃完胃里堵得慌,这汤喝着舒服。”确实,现代人“贴秋膘”常陷入误区——大鱼大肉一顿猛补,反而加重脾胃负担。而这碗汤的智慧在于“先通后补”:四神食材先帮脾胃“打扫卫生”,排骨的蛋白质再慢慢滋养,既满足了“贴秋膘”的仪式感,又不会让身体“过载”。

第三味:百合茯苓陈皮茶——给肺脏一杯“润而不燥的安抚”

立秋的燥,是从“温燥”开始的——白天还带着夏末的余热,夜晚却有了秋的干爽,这种温差最易伤肺。《黄帝内经》说“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此时养肺,关键在“润”与“护”。

百合茯苓陈皮茶,便是为此刻量身定制的“润肺茶”。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清痰火,补虚损”;茯苓健脾渗湿,帮身体排出多余的“废水”;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像一把小扫帚,扫去肺里的痰浊。三者搭配,润而不腻、温而不燥,尤其适合立秋后常见的“秋燥+脾虚”人群——早上起来喉咙干痒,白天总觉得胸口发闷,喝杯这茶,喉咙像浸了晨露般舒服。

冲泡时很简单:取百合5克、茯苓5克、陈皮5克(提前掰碎),用85℃以上的热水冲泡,第一泡闷3分钟,之后可续水2-3次。若是上班族,早上出门前泡一杯,带到办公室慢慢喝;若是居家,可与早餐搭配,吃完包子、馒头后喝一杯,脾胃也跟着舒坦。

同事小周最近总咳嗽,说是“秋咳”,吃了止咳药也不管用。我让她试试这茶,喝了两天后她说:“喉咙没那么痒了,痰也少了。”其实她的咳嗽是“燥咳”——肺里有虚火,又因暑湿未消,脾胃运化慢,痰浊排不出去。这杯茶里,百合润肺,茯苓化痰,陈皮理气,正好切中病机。

划重点:立秋养生的“三个关键”

除了饮食,立秋养生还有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

第一,防“秋老虎”,更要防“温差陷阱”。 立秋后白天可能仍有35℃以上的高温,但夜间气温会降至25℃左右。早晚出门记得带件薄外套,尤其是老人、孩子,避免“白天热出汗、晚上凉着凉”的温差伤害。

第二,运动要“收”,别“耗”。 夏季适合大汗淋漓的运动,但立秋后阳气开始收敛,运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的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中医说“汗为心之液”,汗出太多易伤津)。

第三,饮食要“清补”,忌“贪凉”。 立秋后暑湿未消,可适当吃绿豆汤、荷叶粥清余暑;脾胃虚弱者,山药、莲子、白扁豆是“健脾三宝”;秋燥渐起,梨子、银耳、百合、蜂蜜可轮番上阵。但切记:别急着喝冰饮、吃西瓜,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站在立秋的节点回望,夏天的大汗淋漓、晚风蝉鸣,都成了季节的注脚。而秋天的序幕,正由一碗粥的温度、一盅汤的鲜香、一杯茶的清润,温柔地拉开。养生从不是刻意的“进补”,而是顺应天时的“调和”——调和脾胃的虚实,调和肺阴的干渴,调和身心的节奏。

愿你在这个秋天,有粥暖胃,有汤润心,有茶清欢,稳稳地接住季节的馈赠,为冬藏蓄满能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