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茶馆》作为老舍先生经典话剧的改编作品,自1998年首演以来便以其浓郁的京味特色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北京地方戏曲的代表作。2025年9月23日至24日,这部承载着几代曲剧人心血的经典剧目在大兴剧院再度上演,1998年首演版的艺术家们与中青年演员同台献艺,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更完成了一次跨越二十七年的艺术传承。本文将深入探讨此次演出的艺术特色、传承意义与文化价值,剖析北京曲剧这一独特剧种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经典剧目的当代传播。

经典剧目的历史回响与当代呈现
北京曲剧《茶馆》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话剧,讲述了老北京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在时代变迁中苦心经营却屡遭挫败,最终被冷酷社会吞噬的悲剧故事。这部作品通过一个茶馆的兴衰,折射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与普通民众的命运沉浮。1998年12月5日,北京曲剧版《茶馆》在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首演,不到一年时间演出超过百场,荣获北京市文化局颁发的”百场奖”,并迅速成为京城文化热点。其成功不仅在于忠实继承了老舍原作的精神内核,更通过曲剧特有的音乐表现力和说唱艺术,为这一经典文本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跨越时空的艺术重逢在2025年的演出中,1998年首演版的四位主要演员重磅回归:张绍荣再度饰演王利发,许娣出演康顺子,孙宁饰演刘麻子,赵国来扮演唐铁嘴。这些艺术家们带着近五十年的舞台积淀重返角色,将岁月淬炼后的表演功力融入人物刻画,使老舍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更加入木三分。张绍荣饰演的王利发,从首演时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沧桑深沉,恰与角色命运形成微妙呼应;许娣塑造的康顺子则通过更加丰富的表演细节,展现了社会底层女性的悲情与坚韧。
此次演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音乐与舞台呈现的独特性。作为北京唯一的地方戏,北京曲剧以说唱并重为特色,”好看、好听、好玩”是其鲜明风格。剧中众多茶客的开场合唱、轮唱、对唱,不仅生动勾勒出清末京城茶馆的氛围和形形色色茶客的面貌,更让观众领略到北京曲剧说唱音乐的独特韵味。与话剧版《茶馆》用”数来宝”的”大傻杨”串场不同,曲剧版创新性地采用卖唱父女的演唱贯穿全剧;而结尾处三位老人撒纸钱时的轮唱”出殡歌”,则以悲怆的旋律渲染人物命运的凄凉,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此次演出还标志着北京曲剧《茶馆》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计划”。这一工程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保存和传播戏曲经典,而《茶馆》的入选既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也为这一京味经典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当老裕泰茶馆的灯光在大兴剧院缓缓熄灭,老舍笔下的时代悲欢与北京曲剧的独特韵味却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永恒生命,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以老带新:艺术传承的生动实践
北京曲剧《茶馆》2025年版演出最引人瞩目的特色莫过于”新老同台”的演出阵容,这一安排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观赏老艺术家精湛演技的机会,更构建了一个戏曲传承的生动课堂。在北京市曲剧团近四十名演员的共同演绎下,老一辈艺术家将数十年的角色理解和舞台经验直接传递给青年演员,实现了艺术技艺与精神的”双传承”。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恰如北京市曲剧团董事长戴兵所言,是”检验传承成果的重要实践”,也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艺术技艺的言传身教在戏曲表演中,许多精妙之处难以通过文字或录像完整传递,必须依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在此次演出中,四位回归的老艺术家各自带着对角色数十年积累的理解与青年演员分享。张绍荣对王利发这一核心角色的塑造,不仅准确把握了茶馆老板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表面特质,更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揭示出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许娣饰演的康顺子,则通过极具爆发力的唱腔和充满张力的表演,将这一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表演细节和角色理解通过排练和同台演出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青年演员,实现了艺术技艺的代际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鼓励青年演员在继承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北京市曲剧团近年来通过”复排经典、创排新剧”等方式培养青年演员,而此次《茶馆》演出正是这一培养策略的集中展示。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青年演员们既学习传统表演程式,又结合当代审美进行调适,使经典剧目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这种传承模式与”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的理念高度契合——”既要用科技保存、革新经典,更要通过人际传承发扬传统”。
艺术精神的薪火相传比技艺传承更为深远的是艺术精神的延续。老艺术家们对舞台的敬畏、对角色的钻研、对艺术的执着,通过共同排练和演出的点点滴滴,深深感染着青年一代。孙宁饰演的刘麻子和赵国来饰演的唐铁嘴,虽然都是反面角色,但演员并未简单将其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人物行为的社会根源,赋予这些角色复杂的人性维度。这种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正是戏曲传承中最宝贵的财富。
北京市曲剧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戴兵指出:”北京曲剧《茶馆》历经20余年的打磨,从故事内容、演员表演,到音乐编配、舞台呈现的效果,汇集了几代曲剧人的心血。”这种代代相传、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恰是北京曲剧能够保持旺盛艺术生命力的关键。青年演员在与老一辈艺术家同台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怎样演”,更领悟”为何演”,从而真正理解戏曲艺术的文化深度和精神高度。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新老同台”的传承模式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北京曲剧作为”京味儿最为浓郁的戏曲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北京地方文化记忆。通过老艺术家与青年演员的直接互动,不仅表演技艺得以延续,蕴含在艺术形式中的文化认同、历史记忆和审美趣味也得以保存和更新。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使传统戏曲能够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其文化相关性,避免沦为博物馆中的静态展品。
京味文化的立体呈现与现代表达
北京曲剧《茶馆》的演出不仅是一场戏曲表演,更是一次京味文化的全方位展示。作为北京唯一的地方戏曲剧种,北京曲剧自诞生之初就与北京的城市文化紧密相连,而《茶馆》作为老舍先生最具京味特色的代表作,二者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将北京方言的韵味、市井生活的气息和时代变迁的轨迹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声色俱佳的老北京文化空间。2025年的这次演出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融合创新,使京味文化获得了更加立体的现代表达。
语言与音乐的京味特质北京曲剧《茶馆》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语言和音乐的地道京味。剧中道白精炼,京腔纯正,演员们字正腔圆,京白纯朴,即使不看字幕也完全听得懂。这种语言上的亲近感,不仅使北京观众倍感亲切,也为外地乃至外国观众了解北京文化提供了生动窗口。据记载,曾观看过北京曲剧《烟壶》的上海观众表示,”不看字幕,也完全听得懂”,这说明北京曲剧在语言处理上成功找到了地方特色与普遍可理解性之间的平衡点。
在音乐方面,北京曲剧以单弦牌子曲为基础,融合北方鼓曲和民间小调,形成独特的说唱风格。剧中大量运用合唱、轮唱、对唱等形式,既推动剧情发展,又展示人物性格。如开场时众多茶客的合唱,瞬间将观众带入清末京城茶馆的特定氛围;而三位老人撒纸钱时轮唱的”出殡歌”,则通过悲怆的旋律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意蕴。这些音乐设计既传统又现代,既保留了曲种特色,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使京味文化通过音乐语言得到传承和创新。
舞台美术与文化符号此次演出的舞台美术设计也处处体现京味文化元素。从大方桌、宽条凳到烫金对联,从铜搬壶、细盖碗到小叶香片,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究,共同构建出一个真实可信的老北京茶馆空间。这些物质文化符号不仅是舞台布景的一部分,更是北京历史记忆的载体,通过视觉呈现唤起观众对老北京的文化想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曲剧《茶馆》在保持传统内核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现代表达方式。此次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将采用先进的录制技术保存演出,为这一京味经典留下高质量的数字档案。这让人联想到2022年北京人艺《茶馆》利用8K技术录制并在线直播的尝试,表明传统艺术正在主动拥抱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这种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为京味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从茶馆文化到北京精神老舍茶馆在现实中已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标志。如网页1所述,老舍茶馆从当初的小茶棚发展成综合性文化企业,”品的就是文化”。如果说长城、故宫代表北京的”静态文化”,那么茶馆则体现了”动态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演艺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北京曲剧《茶馆》的演出恰是对这种动态文化的舞台呈现,通过艺术的提炼和浓缩,让观众在剧场中体验北京文化的活态传承。
老舍夫人胡絜青曾评价:”老舍茶馆除了它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化性质,传统色彩,地方风格,具有明显的精神文化效益。”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北京曲剧《茶馆》。演出不仅展示京味文化的表象特征,更深入挖掘北京城市精神的内涵——在时代变迁中顽强求存的韧性,在社会动荡中保持尊严的勇气,以及在日常生活里体现的幽默与智慧。这些精神特质通过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角色的命运轨迹得到生动展现,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经典剧目的传播价值与社会意义
北京曲剧《茶馆》的演出不仅是一场艺术活动,更是一个文化事件,其意义超越剧场空间,辐射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作为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的剧目,作为新老艺术家同台传承的典范,作为京味文化的现代表达,这一演出在文化传承、社会教育和国际传播等方面都具有深远价值。深入剖析这些价值维度,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的存在意义和发展潜力。
文化记忆的活态保存北京曲剧《茶馆》通过舞台艺术保存了正在消逝的北京方言和市井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日益边缘化,而戏曲舞台成为保存这些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剧中使用的纯正京白、地道的俗语谚语、特色的叫卖声,都是北京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同时,茶馆作为一个微观社会空间,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貌,通过戏剧呈现使这些历史记忆得以活化,避免成为僵死的文化标本。
这种活态保存特别体现在演出对老舍原著精神的忠实传承与创新表达上。老舍先生的家人在观看曲剧《茶馆》后曾表示:”老舍先生有知,会为北京曲剧团将自己的剧作《茶馆》演绎出新的生命力而欣慰。”这种认可表明,北京曲剧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框架和主题思想,更通过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段为其增添了新的艺术维度,实现了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
社会教育的隐性课堂《茶馆》通过艺术形式完成社会教育功能。老舍先生的原著通过茶馆这个小社会展现大时代的变迁,揭示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纠缠,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北京曲剧版忠实继承了这一传统,通过王利发的悲剧命运、秦仲义的实业救国梦破灭、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之路等情节线索,展现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深重危机和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这些内容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比单纯的历史教科书更生动直观,更容易引发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和理性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出特别强调”新老同台”的传承模式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在崇尚新潮、追逐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这种展示传统价值、强调代际传承的艺术实践,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尊重传统、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观。通过观看演出,观众不仅欣赏艺术,也接受了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教育,这种隐性教育的效果往往比显性的说教更为持久深刻。
国际传播的文化使者作为最具北京特色的戏曲剧种,北京曲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优势。《茶馆》自1998年首演后,曾参加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应邀赴台湾、江苏等地演出,2022年还开启了7省8市16场的全国巡演。这些跨地域的演出活动,使北京曲剧成为传播京味文化、展示北京城市形象的有效媒介。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茶馆》所探讨的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变革与守成等主题具有普遍的人类关怀,能够超越地域和文化差异,引发国际观众的共鸣。如网页1所述,北京许多涉外文化旅游场所都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吸引外国游客,而《茶馆》这样的高质量演出完全可以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随着”像音像工程”的推进,数字化的《茶馆》演出将获得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可能,为海外观众提供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体验。
戏曲生态的良性循环北京曲剧《茶馆》的成功还展示了传统戏曲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生存策略。北京市曲剧团采取”复排经典、创排新剧”的双轨发展模式,既通过经典剧目保持艺术水准和文化深度,又通过新创作品回应时代需求,形成传统与现代的良性互动。《茶馆》作为经过20余年打磨的经典,已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定期复排既培养青年演员,又满足观众需求,形成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循环。
同时,《茶馆》的演出也体现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有机结合。如网页1所述,老舍茶馆通过”缩小其他产业的投资比例,集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发展模式对传统戏曲的生存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戏曲艺术既不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脱离市场,而应在保持艺术品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
2025年北京曲剧《茶馆》的新老同台演出,既是一次艺术的盛会,也是一次文化的传承。1998年首演版的艺术家们与青年演员携手,不仅再现了二十七年前的舞台盛况,更完成了北京曲剧艺术从老一代到新一代的交接。这一事件生动诠释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所在——扎根经典、拥抱创新、薪火相传。
北京曲剧《茶馆》的成功非一日之功。从1998年首演时的轰动,到连演百场的佳绩,再到二十余年间的不断打磨,这部作品汇集了几代曲剧人的心血,见证了北京曲剧作为一个年轻剧种的成长历程。正如北京市曲剧团董事长戴兵所言,这部剧”从故事内容、演员表演,到音乐编配、舞台呈现的效果”,都经历了反复的”推敲、加工、提高”,才”慢慢走向成熟”。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中国戏曲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此次演出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传承的示范。”新老同台”的模式将戏曲传承的抽象理念转化为舞台上的具体实践,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生生不息。老艺术家们近五十年的舞台积淀,通过角色塑造的每一个细节传递给青年演员;而青年演员则在继承的基础上,为经典角色注入新时代的理解和表达。这种代际对话既保证了艺术的连贯性,又为其发展留下了空间,构成戏曲传承的理想状态。
从文化层面看,北京曲剧《茶馆》是京味文化的集大成者。纯正的京腔京韵、地道的市井人物、特色的茶馆文化,共同构建出一个声色俱全的老北京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观众不仅欣赏艺术,更体验文化,感受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气质。随着”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的录制,这一文化空间将突破剧场限制,通过数字媒介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共享。
展望未来,北京曲剧《茶馆》的传承与发展仍将延续。老艺术家总有一天会退出舞台,但他们塑造的角色和传递的艺术精神将通过青年演员得以延续;而青年演员也将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和观众需求,不断赋予经典剧目新的诠释。这种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正是传统艺术保持长青的秘诀。
当大幕落下,老裕泰茶馆的灯光熄灭,观众离席散去,但《茶馆》所传达的时代悲欢和人文关怀,北京曲剧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艺术魅力,将长久地留在人们心间。这正是经典的力量,也是传承的意义——让过去照亮未来,让传统滋养当代,在薪火相传中实现民族艺术的永恒生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