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和鸣处:郑州用一场音乐会唤醒千年文脉

2025 年 9 月 25 日晚,二七区中铁・泰和里 “唐宋梦华” 街区的灯笼次第亮起,盛唐风格的飞檐下,一阵急促的唐乐鼓声穿透暮色 ——“唐诗宋词里的郑州高度”・“唐宋梦华” 音乐会在此启幕。当向阳花乐团的琴弦奏响第一声韵律,当《夕阳楼》的诗句随旋律流淌,这场以诗为魂、以乐为媒的沉浸式演出,让郑州这座 “诗的故乡” 跨越千年时光,与唐宋风华完成了一场深情相拥。

音乐会的选址本身就是一次精妙的时空对话。“唐宋梦华” 街区复刻的仿古建筑群中,朱红廊柱、雕花窗棂与流动的乐声交融,为演出铺垫了天然的历史氛围。作为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诗坛巨匠的出生地,郑州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诗词基因,而这场音乐会正是将这些散落的文化遗珠,用音乐的丝线串联成璀璨的项链。从中央媒体记者到外籍留学生,不同身份的观众汇聚于此,在同一方天地间感受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

演出以 “诗乐共生” 的创意重构了唐宋意境。向阳花乐团演绎的十首原创曲目,每一首都堪称诗词与音乐的完美联姻。《醉啸长歌》融合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豪迈,鼓点如浪涛奔涌,歌声似天风浩荡,瞬间将观众带入盛唐的开阔气象;《夕阳楼》则以李商隐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的怅惘为魂,二胡与古筝的呜咽交织,配合舞者水袖翻飞,把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具象化。主唱王向阳兼具穿透力与感染力的嗓音,将这些沉睡的诗句唤醒,让观众在旋律中读懂郑州曾赋予诗人们的灵感源泉。

最令人动容的是《郑州献从叔舍人褎》的改编演绎。这首李商隐专为郑州而作的诗篇,在乐团的创意编排下,加入了编钟的古朴音色,“蓬岛烟霞阆苑钟” 的诗句在乐声中愈发空灵。舞台背景同步播放着 AI 技术还原的唐宋郑州城影像,城墙、渡口、酒肆渐次浮现,诗句中的意象与视觉画面相互印证,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千年前郑州的市井风华与人文气息。演出尾声,舞蹈《只此青绿》登场,舞者的身姿如山水画卷舒展,与诗词意境形成奇妙共振,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互动环节的设置则让文化体验从 “观看” 走向 “参与”。街区的长廊下,身着唐装的观众与扮作李白的演员举杯对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笑声与诗句一同飘散;《李杜相会》情景剧的演出现场,“杜甫” 回望故乡的深情独白,让不少观众动容。外籍留学生玛利亚在体验后难掩兴奋:“以前只知道杜甫的诗,现在才明白郑州是他的故乡,这种亲身参与的感觉太奇妙了!” 这种沉浸式设计,让遥远的诗词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可对话的鲜活存在。

这场音乐会并非孤立的文化事件,而是 “唐诗宋词里的郑州高度” 系列活动的精彩延续。自 2024 年 9 月启动以来,郑州市委网信办通过短视频征集、专题片拍摄、AI 短片制作等多元形式,持续挖掘郑州与唐宋诗词的深层关联。从解读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中的乡愁,到探寻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的创作背景,这些活动让刘禹锡、李商隐等名家与郑州的文化联结愈发清晰,也让 “诗的故乡” 这一身份深入人心。

作为从河南走向全国的原创音乐团队,向阳花乐团的演绎为这场文化盛宴注入了专业力量。主唱王向阳凭借星光大道积累的深厚功底,将 “唐谣”“宋韵” 的精髓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乐团多年深耕古典诗词改编的经验,更让每首曲目都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活力。这种专业加持,让郑州的诗词文化以更具传播力的形式走向公众。

郑州市委网信办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深意:“我们希望以可感、可触的方式,完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当音乐会的最后一缕乐声消散在 “唐宋梦华” 街区的夜色中,留在观众心中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与诗句,更是对郑州文化身份的深刻认同。这座被誉为 “天地之中” 的城市,正以这样的创新实践,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也让更多人读懂:郑州的高度,不仅在于城市的发展,更在于其赓续不绝的文化血脉。

这场诗与乐的邂逅,最终成为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实践。它证明,传统文脉的传承无需曲高和寡,只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就能在当代生活中扎根生长。而郑州,正用这样的方式,让唐诗宋词里的风华,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名片。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