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全链路碰撞测试:实力见证新能源安全硬实力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车辆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核心焦点。今年七月中旬,一汽奥迪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开展的一场系统性测试,吸引了整个行业的目光。这场针对奥迪 Q6L e-tron 的全链路碰撞安全测试,犹如一场严苛的大考,全面检验了车辆在复杂事故场景下的安全性能,向世人展示了奥迪在新能源安全技术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卓越成果。

回溯到今年六月中旬,在奥迪 Q6L e-tron 试驾活动前的 Workshop 上,技术讲解工程师展示的车身安全结构以及电池防护 PPT,便已让人眼前一亮。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大约三四年前,行业内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尤其是动力电池安全保障的探讨。当时推论出的方案,竟与奥迪在 Q6L e-tron 上的实际措施高度契合。为了确保动力电池的安全,首要任务是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特别是对车底电池位置进行重点强化,若能全部采用高强度热成型钢制造,将极大减少事故中车身变形,避免电池包因挤压而发热失控。其次,设计特殊的加强式底护板至关重要,参考现代主战坦克复合装甲构型,采用多层高强度耐冲击材料夹纤维材料的模式,加强电池底部防护,防止车底遭受冲击时,电池包受损引发热失控和爆燃。

那么,奥迪在 Q6L e-tron 上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呢?在车身结构加强方面,Q6L e-tron 的白车身底板采用整体构造,使用了与 A/B 柱类似的 2150PMs 热成形钢。如此强力的加强措施,使整车扭转刚度达到惊人的 46150N・m/Deg。这一傲人数据意味着,在最恶劣的极端情况下,车辆也能为车内人员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而在电池底部防护上,奥迪采用了九层结构的加厚玻璃纤维下护板。简单来说,一汽奥迪为 Q6L e-tron 的动力电池打造了一个由高强度钢板、九层加厚复合材料护板以及两侧和前后蜂窝结构抗冲击构造组成的 “装甲盒”,全方位严防死守,力求将安全做到极致。

但这样的设计是否真的能确保万无一失?一汽奥迪决定用实际行动来验证。此次全链路碰撞安全测试分为 TOP Safety 整车安全挑战和 TOP Electric 电池安全挑战两个部分。

在 TOP Safety 整车安全挑战环节,模拟了一个极为复杂的事故场景:一辆 Q6L e-tron 测试车在 T 字路口行驶时,突然遭遇前方横穿马路的儿童假人。与此同时,侧方一辆重达 3 吨、以 50km/h 时速跟车的卡车(模拟城市常见物流货车),向着测试车左侧横向冲来。在撞击对侧,还设置了一座刚性柱体,模拟城市道路常见的坚固路灯杆。这样的场景高度还原了城市道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对车辆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

测试当天,Q6L e-tron 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当检测到前方人员横穿时,其配备的 AEB 系统迅速生效,及时将车辆安全刹停。然而,危险并未就此结束。重达 3 吨的失控卡车以 50km/h 的速度从侧面垂直撞向 Q6L e-tron 左侧车身第二排区域,巨大的冲击力使车辆发生旋转,右侧第二排位置又与另一侧的刚性柱体发生剧烈碰撞。但令人欣慰的是,事后检查车辆结构发现,乘员舱完好无损,A、B、C 柱均未发生结构性失效。即便经历两次强力挤压,乘员舱依然保持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全车安全带卷收器正常预紧点爆,侧气囊、侧气帘及中央气囊全部正常展开,有效保障了车内假人的安全。经事后检测,假人的伤害值全部处于优秀水平。同时,车上高压系统在毫秒级内完成高压断电,动力电池组在遭遇 “夹心式冲击” 后几乎无变形、无位移,成功经受住几何形变与短路风险的双重考验,未出现冒烟、起火、爆炸或电解液泄漏等危险情况。

然而,奥迪对安全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整车碰撞测试完成后,受损测试车的电池包被当场拆卸,原封不动地进入了后续的 TOP Electric 电池安全挑战环节。这一挑战由三项极为严苛的测试叠加组成,堪称对汽车动力电池的 “酷刑” 考验。

底部撞击测试中,以台架固定电池包,用 30mm 钢锥以 200J 能量依次冲击电池包的前、中、后三处,模拟日常行驶中可能因前车坠落物或飞溅异物对车辆底部造成的冲击意外。台车刮底测试则通过固定的 150mm 球形壁障,以 20km/h 速度下 30mm 侵入量进行车底剐蹭测试,模拟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底部剐蹭情况。最为严苛的是五米高度跌落测试,将总重 600kg 的电池包底部朝下自由跌落,模拟新能源汽车意外坠落场景。这些测试涵盖了多数新能源汽车 “自燃” 事故的常见致因,且测试对象还是此前已经经历过整车撞击试验的电池包。

但令人惊叹的是,这块 “饱经磨难” 的电池包完美通过了全部三项考核。底部撞击测试后,电池包未发现异常,实测最大侵入仅 1.26mm,对于九层玻璃纤维护板而言,这样的冲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刮底测试后,外壳仅有轻微划痕。而在最终的跌落测试环节,电池包基本构造完好无损,拆开后也未发现结构性损伤。

近期,国内汽车行业各类碰撞对比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因存在拉踩嫌疑而引发争议的案例。相比之下,一汽奥迪联合中汽中心开展的这次测试,显得尤为低调务实。但从其展示的水准以及检验结果来看,对于任何一位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人而言,都能清晰认识到其背后的价值。

实现这样的安全性能并非易事。高强度热成型钢价格不菲,大量运用在白车身结构中,不仅会大幅增加车身重量(相较于新能源汽车常用的轻质高强度铝合金),还会显著提升制造成本。多层复合材料底护板同样成本高昂,且会进一步增加电池厚度,压缩乘员舱高度空间。从经济学的 “不可能三角” 理论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全”“性能”“成本” 这三个要素往往难以同时兼顾。商业机构追求利润的本质,使得多数企业在三要素中不得不做出取舍,而 “成本” 通常是难以放弃的选项。这也导致市场上的产品往往在安全、性能或三要素平衡上存在一定妥协。

但奥迪 Q6L e-tron 打破了这一常规。它不仅配备了奥迪新一代 AI 智能座舱,搭载华为乾崑驾驶辅助系统,还拥有 107kW/h 超大容量动力电池。此外,溜背造型的 Sportback 车型,全景天窗、遮阳帘以及大量实体按键一应俱全,在性能方面没有丝毫 “缩水”。而在价格上,目前公布的官方指导价格与同级别 Q5L 并无显著差距,后续实际上市时预计还有一定优惠空间。

正如一位一汽奥迪工程师在六月中旬试驾期间所说:“这款车是奥迪沉下心来,针对所有已知问题进行针对性优化的成果。从设计、原型、测试车再到试生产,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标准,没有任何人为简化或略过,生产工艺更是坚持了我们一贯的高标准。你可以把它视作奥迪在新能源方面‘真功夫’的体现。我们绝不会拿用户‘练手’!” 这番话充满了对自家品牌的自豪与自信。

汽车绝非快消品,安全是贯穿汽车生命周期始终的基本要素。这一点在奥迪 Q6L e-tron 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在最新奥迪 A5L “一拉两用” 的集成式门把手设计以及奥迪全系产品多年来对车规级芯片的坚持上。安全,是每台汽车的基本要求,更是豪华汽车品牌必须坚守的核心。真正的豪华,并非功能的简单堆砌,而是将安全融入每一个细节。这正是奥古斯特・霍希创立奥迪品牌 116 年来,始终坚守并传承至今的理念。通过这场全链路碰撞测试,奥迪向世人证明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安全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安全标杆。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