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一台白色机械臂正轻盈地掠过大豆植株,精准触碰花朵完成授粉——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国科学家团队刚刚攻克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实地测试现场。8月1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突破性成果:中国科研人员通过生物技术(BT)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全球首个”智能机器人育种工厂”,将杂交育种与制种技术从”经验驱动”的2.0时代,直接推向”智能闭环”的5.0时代。

育种困局:百年难题待解的”杂交之痛”
自19世纪孟德尔揭示遗传规律以来,杂交育种便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核心手段。但传统杂交育种始终面临三大”卡脖子”难题:其一,依赖人工去雄,单株处理需耗时15-20分钟,大规模制种时人力成本占比超60%;其二,花期同步性难以精准控制,自然条件下杂交成功率不足30%;其三,雄性不育系的筛选与维持极为复杂,全球范围内仅少数作物(如水稻、玉米)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大豆等作物仍因花器结构特殊而难以突破。
以大豆为例,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我国大豆年进口量超1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但受限于传统育种技术的低效性,我国大豆单产仅为美国的60%、巴西的50%。”如果能实现大豆杂交种的规模化生产,理论上单产可提升30%-50%,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项目负责人许操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但传统方法根本走不通——大豆的花太小(直径仅约5毫米),雄蕊和雌蕊排列紧密,人工去雄几乎不可能完成;花期又短,自然状态下杂交窗口仅2-3天,稍纵即逝。”
技术突围:BT+AI融合催生”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
面对这一百年难题,许操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的全新理念:先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作物本身,设计出”机器人友好型”的花型结构;再让AI驱动的智能机器人完成精准操作,最终形成”基因编辑-机器人作业-性状优化”的闭环。
第一步:用基因编辑”定制”作物。 团队针对大豆花器结构特点,利用CRISPR-Cas9等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对调控花发育的关键基因(如AGAMOUS、APETALA1)进行定点修饰,成功创制出结构型雄性不育系。这类不育系的花瓣完全退化,雄蕊簇状分布且花药干瘪无花粉,而雌蕊则异常发达、柱头外露——这种”为机器人量身打造”的花型,使机械臂能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取粉、授粉操作,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百倍。
第二步:用AI赋予机器人”智慧”。 机器人要实现自主杂交授粉,需突破三大技术壁垒:如何在密集的花丛中精准识别可操作的雌蕊?如何控制机械臂力度避免损伤脆弱的花器?如何在复杂环境(如光照变化、叶片遮挡)下稳定执行任务?团队联合自动化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AI专家,开发了多模态感知与决策系统: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识别花器官发育状态,误差小于0.1毫米;利用力反馈传感器动态调整机械臂接触压力(仅需0.05牛,相当于人类指尖轻触的1/10);结合强化学习算法,让机器人在模拟环境中训练超10万次,最终实现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
测试数据显示,”吉儿”机器人单次巡航可处理200-300株大豆,授粉成功率高达77.6%±9.4%,且能24小时不间断作业。”过去人工授粉,一个熟练工人一天最多处理50株;现在一台机器人相当于15-20个工人的效率,还能保证每朵花都被精准授粉。”实验室现场,许操指着正在工作的机器人介绍,”更关键的是,它能根据作物生长周期自动调整策略——比如在花期早期优先处理外围花朵,避免叶片遮挡;后期则加快速度,确保所有雌蕊都能及时授粉。”
范式革新:从”经验育种”到”智能闭环”的跨越
“吉儿”机器人的诞生,不仅是一台设备的成功,更标志着我国在生物育种领域完成了从”工具改进”到”模式重构”的质变。团队提出的”BT筑基+AI赋能+机器人劳作”(BAR)模式,构建了全球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
- BT筑基:通过基因编辑改造作物性状,为机器人作业提供”硬件支持”;
- AI赋能:利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赋予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能力;
- 机器人劳作: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操作,降低人为误差。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育种’靠天吃饭、靠人经验’的局限。”《细胞》杂志审稿人评价道,”它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育种范式的革新——从’人找规律’转向’规律为人所用’,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目前,该成果已在大豆上实现商业化应用:团队与东北某农业企业合作建立的”智能育种工厂”已投入运行,首批通过机器人授粉获得的大豆杂交种,经田间测产显示增产22%,且抗逆性(耐旱、抗虫)显著提升。与此同时,针对水稻、玉米、番茄等作物的结构型不育系创制技术也在同步推进,预计2年内可实现规模化推广。
未来已来:从”1.0版”到”生态化”的智能育种
对于”吉儿”机器人的未来,团队已有清晰规划。许操透露,下一代”吉儿2.0″将集成更多智能模块:”比如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营养状况并自动调整授粉策略;增加自主导航功能,可在大田中按最优路径作业;甚至引入群体智能算法,让多台机器人协同完成大规模制种任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目前,团队已围绕结构型不育系创制、机器人核心部件等申请国内外专利56项(含12项PCT国际专利),并与隆平高科、大北农等龙头企业建立合作,计划3年内打造”智能育种装备-性状专利-种子生产”的全产业链。”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卖机器人,更是建立一套可复制的智能育种解决方案。”许操说,”未来,无论是主粮作物还是经济作物,农民只需提供土地,剩下的选种、制种、种植,都可以交给智能系统完成。”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统育种,到”基因剪刀+智能机器人”的现代育种,中国科学家用一场跨越千年的技术革命,为全球农业注入了新的动能。正如《细胞》杂志在论文摘要中所言:”这项研究不仅是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典范,更预示着’AI for Science’将在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难题中发挥核心作用。”当”吉儿”机器人在田间地头穿梭授粉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一个国家对”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定承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