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本该因白玉兰奖而风光无限的《繁花》编剧团队,却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署名权纠纷。自称核心编剧的古二(程骏年)通过系列爆料,将这部现象级作品推向了舆论漩涡的中心,也揭开了影视行业创作幕后不为人知的权力结构与伦理困境。

创作贡献之争:谁真正构筑了《繁花》的世界?
根据古二的指控,他在2010年就为《繁花》构建了故事框架,其中包括:
- 阿宝股票主线:以上海股市早期发展为背景的金融叙事线
- 李李复仇故事线:连接香港与上海的跨地域商战复仇
- 汪小姐外贸创业线:展现改革开放初期外贸行业的成长历程
更关键的是,古二提供了专业度极高的商战设定,如”宝延风波”(1993年中国股市首例收购战)、”沪深股市对决”等专业金融概念。据其透露,秦雯对这些金融概念最初感到陌生,需要他进行详细讲解。
行业潜规则:署名权与劳动报酬的失衡
古二的遭遇揭示了编剧行业的深层问题:
职称与报酬不对等
- 以”生活助理”职位入职,月薪仅数千元
- 承担核心创作工作却无相应报酬
- 需自费进行采访和购买参考书籍
健康代价
- 长期熬夜导致渐冻症病情恶化
- 申请休息时遭王家卫反问:”你想问我要什么?”
- 反映行业对创作者身心健康的忽视
创作理念冲突:艺术追求与商业考量
爆料内容显示了创作团队内部的艺术分歧:
- 王家卫批评秦雯剧本”只有情爱,没有事件”
- 要求古二撰写简化版商战情节,由秦雯润色
- 反映香港导演与内地编剧对时代剧的不同理解

法律与伦理的灰色地带
剧组的回应与秦雯的诉讼使事件进入法律层面:
剧组声明要点
- 强调尊重所有创作者权益
- 承诺公开前期筹备内容
- 以2000余名工作人员贡献淡化个体争议
秦雯诉讼策略
- 针对”署名不实、霸凌、辱骂”等指控
- 已完成证据保全并提起诉讼
- 呼吁”清朗网络环境”
行业生态透视:权力结构与创作尊严
古二爆料中涉及的人际网络更值得深思:
名流圈的权力游戏
- 秦雯与陈道明、靳东的交往方式
- 为讨好王家卫而提及的人脉资源
- 行业内部”装文化”的虚伪性
录音证据的文化冲击
- 创作者需要”留一手”的自保心态
- 行业内信任机制的崩塌
- 资本与创作者之间的权力不对等
历史相似案例:行业痼疾的再次显现
《繁花》风波并非孤例:
- 2015年《芈月传》编剧署名纠纷
- 2017年《楚乔传》原著作者维权
- 2020年《锦绣未央》抄袭案赔偿事件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编剧行业的结构性问题:创作者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
国际视角:好莱坞编剧工会的参照
对比美国编剧工会(WGA)的保障机制:
- 标准酬劳体系与剩余报酬分配
- 署名权仲裁程序
- 集体谈判机制
中国影视行业缺乏类似的行业组织与标准合约,导致创作者处于弱势地位。
文化反思:《围城》式的现实隐喻
古二爆料中的人际关系被网友称为”现代版《围城》”,折射出:
- 文化圈层的虚伪性与表演性
- 艺术创作与功利主义的冲突
- 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异化
未来影响:行业变革的催化剂
此次风波可能推动以下变革:
- 编剧合约标准化
- 署名权认定程序规范化
- 创作者健康保障机制建立
- 行业伦理准则制定
多元视角:不同立场的解读
支持古二观点
- 创作贡献应得到合理认可
- 行业需要更多透明度
- 权力不对等需要制衡
支持秦雯观点
- 改编创作需要整体把控
- 个别贡献不应否定主导作用
- 法律程序优于舆论审判
中立观点
- 需要更完整的证据链
- 应建立行业仲裁机制
- 避免网络舆论替代专业判断
艺术创作与行业伦理的再平衡
《繁花》署名风波超越了个人纠纷,成为审视中国影视行业创作伦理的典型案例。在追求艺术卓越的同时,如何建立公平、健康的创作环境,保障每个参与者的尊严与权益,是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言:”伟大的作品不仅需要精彩的内容,也需要正义的生产过程。”《繁花》的艺术成就与其创作伦理之间的张力,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深刻反思。这场风波或许能成为推动中国影视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重要契机。
最终,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人文关怀、个人贡献与团队协作、法律权利与道德责任,将是决定中国影视行业能否真正成熟的关键。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正视每一个”古二”的诉求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