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韵承古今 匠心守初心——《商都郑州》非遗鸟虫篆青花瓷茶具的文化解码

在黄河流域文明的长卷中,郑州商城遗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诉说着三千六百年前”大邑商”的辉煌。当历史的厚重与匠心的温度相遇,一套以”商都郑州”为主题的非遗鸟虫篆青花瓷茶具,正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古老文明的温度传递至当代生活。这套由8件器物组成的茶具套装,不仅是日常饮茶的雅器,更是一卷可触可感商都文化的立体长卷,承载着”一辈子”的福运期许与”全寿富贵”的精神归依。

一、器以载道:从商都遗址到文化符号的转化

这套茶具的核心创作灵感,深植于郑州商城遗址的文化根脉。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中最早出现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有明确记载的”大邑商”,其城垣、宫殿基址、青铜作坊等遗迹,实证着早商文明的高度。创作者以考古人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浪漫,将商城遗址的轮廓提炼为《商都郑州》壶的主体造型——壶身线条模拟城墙的厚重,壶嘴与壶把的弧度暗合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壶盖上的云雷纹则取自商代青铜器的经典纹饰,仿佛轻轻掀开壶盖,便能触摸到三千年前的晨钟暮鼓。

壶内盛装的”水”,绝非普通茶汤,而是被赋予了”商都历史文化之水”的深层寓意。创作者以”水”为媒,隐喻商都作为”中华文明之源”的地位:这里不仅是商王朝的统治中心,更是汉字、青铜、礼乐等文明要素的萌芽地,其文化基因如河水般向四周奔涌,滋养了中原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生长。当我们用此壶沏茶,注水间流淌的不仅是茶汤,更是从商汤灭夏到武丁中兴的历史脉络,是从甲骨刻辞到青铜铭文的文化密码。

二、物以传情:8件器物的文化叙事与情感联结

整套茶具由1把主壶与7只杯、1只公道杯组成,每件器物皆有独立主题,却又共同构成完整的商都文化叙事链。

主壶《商都郑州》之外,首当其冲的是《玄鸟生商》公道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中的这句记载,道尽了商族起源的神话密码。公道杯以玄鸟(即凤凰)为造型母题,杯身勾勒出玄鸟展翅的动态,尾羽处的细密纹饰正是非遗鸟虫篆的典型呈现——这种盛行于商周时期的文字,将昆虫的翩跹与鸟类的灵动融入笔画,既保留了甲骨文的古朴,又增添了几何线条的美感。端起公道杯,仿佛看见简狄吞卵的传说在杯中流转,商族的血脉传承与文化基因,便在这一斟一饮间悄然延续。

《孔子兴教》杯则以儒家文化为切入点。郑州虽非曲阜,但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区,自古便是儒学传播的重要节点。杯身绘制孔子讲学图,人物衣纹用青花料勾勒得飘逸灵动,背景衬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符号,而”教”字则以鸟虫篆呈现——左边是”爻”(知识的象征),右边是”攴”(手持教鞭的手),生动诠释”教育”的本义。这只杯子不仅是对商都文化中”重教尚礼”传统的致敬,更暗含”以文化人”的当代价值:茶席之上,一杯一盏皆是课堂,举手投足皆可传习。

《城隍灵佑》杯聚焦郑州的民间信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城隍文化可追溯至汉代,”城隍神”既是城市的保护神,也是民生福祉的象征。杯身以城隍庙的建筑轮廓为底,檐角悬挂铜铃,檐下”灵佑”二字用鸟虫篆书写,笔画间似有风铃轻摇的动感。这只杯子传递的,是古人对”平安顺遂”最朴素的祈愿,也暗合当代人对”岁月静好”的精神需求——当我们执此杯饮茶,杯中的热气氤氲而上,仿佛与千年前的香火相接,获得心灵的慰藉。

其余《商博寻古》《商汤兴商》《商代王城》《平等街景》四只杯,分别从考古探秘、商汤建都、王城格局、市井生活四个维度展开叙事。《商博寻古》杯以郑州博物馆镇馆文物为原型,将杜岭方鼎、莲鹤方壶等青铜重器的纹饰简化于杯壁,鸟虫篆的”宝”字藏于鼎腹之间,暗喻”宝贝”不仅指文物,更指代文化记忆;《商汤兴商》杯刻画商汤”网开三面”的仁德场景,杯底的”德”字以鸟虫篆呈现,强调”以德立邦”的政治智慧;《商代王城》杯还原了商城内宫殿、作坊、居民区的空间布局,”都”字的鸟虫篆写法中,”者”(聚居地)与”阝”(城邑)的组合,直观展现早期城市的规划理念;《平等街景》杯则聚焦当代郑州的平等街改造,传统民居与现代商铺的碰撞、老字号与新消费的交融,被创作者以青花料晕染的方式呈现,”融”字的鸟虫篆笔画中,既有甲骨文的”鬲”(炊具,象征生活),又有”虫”(万物,象征多元),传递”和而不同”的城市精神。

三、言以寄愿:”一辈子”的福运与文化认同的双向奔赴

这套茶具最动人的设计,在于将实用功能与文化寓意深度融合。杯子谐音”一辈子”,8只杯对应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情感联结——与爱人共饮是”一辈子”的陪伴,与友人同酌是”一辈子”的知交,与长辈对饮是”一辈子”的传承;而主壶《商都郑州》因”壶”与”福”谐音,被赋予”全寿富贵”的美好期许:壶身的五方(东西南北中)对应”五福”(长寿、富贵、康宁、修好德、考终命),每一次注水、倒茶,都是将”五福”纳入生活的仪式。

这种设计并非简单的谐音游戏,而是对中国人”器以载道”传统智慧的当代诠释。当我们用这套茶具招待客人,递出的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套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客人接过《玄鸟生商》杯,会自然想起商族的起源;看到《商博寻古》杯上的青铜纹饰,会萌发探访博物馆的兴趣;使用《平等街景》杯时,会对郑州的古今交融产生共鸣。茶具由此成为文化传播的”微缩载体”,让商都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里。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这套茶具承载着文化认同的建构功能。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的风险。而《商都郑州》茶具以”在地性”为根,以”创新性”为翼,通过非遗鸟虫篆与青花瓷的结合、历史叙事与实用功能的结合、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结合,为郑州打造了一张独特的文化旅游名片。它告诉人们:商都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茶盏的温度;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遗产,而是滋养生活的养分。

当我们捧起这套茶具,指尖触碰的是温润的瓷胎,眼中看见的是古老的纹饰,心中涌动的是对商都历史的敬畏与对当下生活的热爱。所谓”一辈子”的福运,或许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带来的精神富足——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与历史对话的契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这或许就是《商都郑州》茶具最珍贵的价值:它不仅是一套茶具,更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在宏大叙事,而在日常的杯盏之间。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