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餐厅“现做”招牌消失背后:预制菜争议与餐饮业的诚信困局

近日,知名连锁餐厅绿茶集团因撤下门店“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广告语、涂黑外卖餐具上相关字样引发舆论热议。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消费者与商家在预制菜问题上的认知鸿沟,更暴露出餐饮行业在快速扩张与诚信经营之间的深层矛盾。以下从事件背景、争议焦点、行业影响及反思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事件始末:从“现做”宣传到“涂黑”遮掩

  1. 招牌撤换引发质疑
    9月17日,深圳南山区的绿茶餐厅被曝撤下门店外“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店员回应称“不清楚何时撤下”,但强调招牌菜如烤鸡仍是现做。同时,外卖餐具上原印有的“无预制菜”字样被涂黑,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吉林喜家德门店的“拒绝预制”标语上。
    矛盾点:消费者质疑,若部分菜品确为现做,为何需刻意隐藏“无预制菜”宣传?此举被解读为“心虚”或存在误导。
  2. 供应链模式早有端倪
    绿茶集团招股书显示,其与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合作,将大部分食材制备外包,门店仅需简单加工即可出餐。集团明确表示,此模式能“降低中央厨房投资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然而,这与早期“现做”宣传形成鲜明反差。

二、争议核心:预制菜的“原罪”与知情权之争

  1. 消费者权益受损
    社交媒体上,用户投诉绿茶餐厅未明确标注预制菜,侵犯知情权。2024年3月,杭州绿茶餐厅因未标注“佛跳墙”为预制菜被曝光,虽下架菜品但仍引发对新鲜度的担忧。消费者认为,预制菜成本低却按现做菜定价,涉嫌“虚假宣传”。
  2. 行业合规性挑战
    证监会曾要求绿茶集团说明预制菜占比及供应链合规性。目前国内对预制菜标识尚无强制规定,但企业若以“现做”为卖点却大量使用预制菜,可能违反《广告法》中“真实、准确”原则。

三、行业影响:效率与诚信的博弈

  1. 扩张逻辑下的选择
    绿茶集团2025年门店超500家,上半年净利润增长40%,其成功依赖预制菜带来的标准化与低成本。然而,过度依赖预制菜可能导致“去厨师化”,削弱餐饮业“烟火气”的核心竞争力。
  2. 消费者信任危机
    在“西贝预制菜”风波后,公众对餐饮透明度的要求提高。绿茶撤招牌行为被批为“诚信滑坡”,评论指出:“企业可以选预制菜,但不能选欺骗”。若品牌信誉受损,长期增长或难持续。

四、反思与建议:如何重建餐饮业信任?

  1. 企业层面
    • 透明化标识:如日本餐饮业区分“店内调理”与“中央厨房制”,明确告知预制菜占比;
    • 差异化定价:预制菜成本低,可设置更低价格或推出“现做专区”。
  2. 监管层面
    • 推动预制菜标识规范,要求菜单注明加工方式;
    • 加强抽查,对虚假宣传企业纳入失信名单。
  3. 消费者教育
    • 普及预制菜安全性与适用场景,减少“污名化”;
    • 鼓励通过扫码查询菜品溯源信息。

绿茶餐厅的“招牌消失术”,实为餐饮业在效率与诚信间失衡的缩影。预制菜并非原罪,问题在于企业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在信息透明时代,任何“涂黑”行为终将适得其反。唯有以诚相待,方能赢得市场长久青睐。正如评论所言:“诚信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