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上的红色堡垒——广西苍梧不倚村党总支防汛抗洪纪实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不倚村遭遇洪灾,村党总支部迅速响应,党员们逆流而上转移群众、排查险情,洪水退后又积极投入清淤等工作,彰显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担当。

8月的桂东南,暴雨如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不倚村,平日里宁静的六堡河突然化作咆哮的猛兽,裹挟着上游支流的洪水,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垮村路、淹没农田。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不仅考验着这座山村的防灾能力,更见证了不倚村党总支部在危难时刻筑起的”红色堤坝”。

一、洪魔突袭:暴雨中的生死时速

8月3日上午,当大多数人还在为渐歇的雨势松懈时,不倚村党总支部书记吴龙的目光却被窗外湍急的水流牢牢锁住。”水势涨得太快了!”这位在村里工作了十余年的党总支书记立即意识到:一场罕见的洪灾即将来临。

几乎在同一时刻,村党总支微信群里的”集结号”骤然响起。”全体党员干部注意!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吴龙简短有力的指令,通过手机屏幕传达到每一位党员。不到十分钟,28名在家党员全部线上报到,根据事先划分的责任片区,迅速投入防汛救灾工作。

村党总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何伟平,这位在村里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对村里的每一处隐患点都了如指掌。灾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往社到组。组里86岁的独居老人梁奎,就住在溪流旁的低洼地带,是全村最危险的几个点位之一。

与此同时,华新一组的梁日英正在帮助村民转移物资。洪水已经漫入民房,水位还在快速上涨。就在这时,何伟平的紧急电话打了过来:”快来社到组!梁奎老人那边情况危急,米缸都漂起来了!”

二、逆流而上:党员冲锋的身影

从梁日英所在的位置到社到组,看似不远,却横亘着一段近百米被洪水淹没的村道。这里正是六堡河主河道与上游支流的交汇处,两条怒涛汇成的洪流以惊人的速度向下冲击,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树木、杂物,随时可能冲垮路基。

“当时根本来不及多想,只想着老人还在等着救援。”梁日英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语气依然坚定。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齐腰深的洪水中,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击着她的身体,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途中,一根被冲倒的电线杆横亘在路中央,她只能绕道从齐胸深的水域艰难通过。

当梁日英终于赶到梁奎老人家中时,洪水已经没过了老人的膝盖。她和何伟平迅速搀扶起老人,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艰难前行。冰冷的洪水浸泡着他们的身体,但心中的信念却让他们忘却了寒冷与危险。将老人安全转移到高处的安置点后,何伟平第一时间在工作群里报告:”梁奎老人已安全转移!”

此时的党总支微信群里,一条条信息不断弹出:”马冷组出现山体滑坡迹象!””华新二组电线杆倒塌,已联系电管站!””水位仍在上涨,提醒村民不要返回取物!”每一个信息背后,都是党员们在防汛一线的坚守与担当。

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黄统乔冒雨赶往地质灾害隐患点,冒着随时可能塌方的危险,逐户排查险情;村委委员吴远建手持扩音器,沿着公路来回奔跑,大声提醒过往群众注意安全;年轻党员们组成突击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那一刻,每位党员心里想的都是同一个念头:必须守护好群众的生命安全。”吴龙书记动情地说。

三、洪水退后:重建家园的接力赛

下午3点,经过数小时的紧急抢险,洪水终于逐渐退去。但党员干部们的战斗并未结束。淤泥堆积的村道、倒伏的树木、受损的电力设施……重建家园的任务同样艰巨。

“党员干部先上!”吴龙一声令下,刚刚经历洪水考验的党员们又投入到清淤工作中。他们有的拿着铁锹铲除淤泥,有的徒手清理堵塞排水沟的杂物,有的帮助村民搬运被洪水浸泡的物品。汗水混着泥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晚上8点,随着电力抢修人员的到来,村里的灯光次第亮起。看着逐渐恢复正常的村庄,吴龙书记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汛期尚未结束,随时可能再次发生险情。

洪水退去后的第一个清晨,梁日英就来到村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她仔细检查着每一处可能出现险情的角落,记录着山体的细微变化。”只要还在汛期,我们就一刻不能松懈。”这位在洪水中逆流而上的巾帼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不倚村,像梁日英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中,有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的村两委干部,有主动请缨的青年党员志愿者,有默默奉献的老党员。正是这些平凡的党员,在危难时刻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

“这次抗洪救灾,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党组织就是主心骨,党员就是贴心人。”吴龙书记感慨地说。在他看来,不倚村党总支部在这次抗洪中的表现,正是”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的生动写照。

当前,不倚村正在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但党员干部们知道,只要汛期还在继续,他们的备战状态就不会解除。那面在洪水中高高飘扬的党旗,将继续指引着他们守护一方平安,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