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 – 1”空基远程导弹亮相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被台退将认为使解放军“核三位一体”最后一块拼图拼上,该导弹可搭载于“轰 – 6N”战略轰炸机,增强空中核打击能力,这一亮相是中国军事科技实力体现,也展示了中国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此次阅兵式上,众多新型战略导弹的亮相惊艳世界,其中“惊雷 – 1”空基远程导弹的出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军事和国际关系领域激起千层浪。台湾退役陆军少将栗正杰分析指出,“惊雷 – 1”的问世,代表着解放军“核三位一体”最后一块拼图已然拼上。
本次阅兵分列式规模宏大,涵盖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等多个部分。在装备梯队的高超声速导弹方队和核导弹第一、第二方队中,一系列新型导弹依次登场,展现出中国强大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其中,“东风 – 61”陆基洲际导弹、“惊雷 – 1”空基远程导弹、“东风 – 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东风 – 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巨浪 – 3”潜射洲际导弹等新型导弹,以及“东风 – 17”、“东风 – 26D”等导弹,无不彰显着中国在导弹技术研发领域的卓越成就。
“惊雷 – 1”空基远程导弹备受瞩目。栗正杰在岛内政论节目《中天辣晚报》中详细分析称,“惊雷 – 1”应搭载在“轰 – 6N”战略轰炸机上,且具备空中加油能力。“轰 – 6”系列机未经空中加油时,作战半径为两千公里,若进行二次空中加油,作战半径可大幅提升至五六千公里。一旦携带“惊雷 – 1”导弹,便能构建起强大的空中核打击能力。
从战略层面来看,“惊雷 – 1”的出现意义非凡。它填补了解放军在“核三位一体”战略中的最后一块空白。“核三位一体”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具备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三种核打击方式的能力。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早已成为中国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惊雷 – 1”的问世,使得中国空军也具备了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的能力。这一体系的完善,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核力量的灵活性、生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
在现代战争中,战略核威慑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中国始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致力于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核秩序。“惊雷 – 1”空基远程导弹的亮相,不仅是中国军事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展示。
与此同时,阅兵式上其他新型导弹同样备受关注。例如,“东风 – 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压轴出场,引发广泛热议。作为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风 – 5C”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具备全时戒备、有效威慑的能力。导弹专家李文盛介绍,“东风 – 5C”的性能参数虽属核心机密,但从其名称和以往型号的发展脉络来看,它无疑是“杀手锏”般的存在。
回顾历史,“东风 – 5”系列导弹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成长。1980年,“东风 – 5”圆满完成全射程试验,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此后,“东风 – 5B”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公开亮相,进一步提升了导弹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如今,“东风 – 5C”的出现,再次彰显了中国在液体洲际导弹技术领域的深厚底蕴。
在国际舞台上,各国对战略核力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俄罗斯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便是典型代表。据报道,“萨尔马特”重量超过200吨,可搭载多种核弹头,将取代苏联时期研制的“撒旦”洲际弹道导弹。俄方称其为“坚固盾牌、主要核威慑手段和维护和平的保证”,这充分体现了战略核力量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惊雷 – 1”空基远程导弹的亮相,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国际军事竞争与战略博弈。然而,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致力于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国际争端。我们相信,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道路上,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之,“惊雷 – 1”空基远程导弹的出现,标志着解放军“核三位一体”战略迈向完善,展现了中国强大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军事科技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同时,我们也期待各国能够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