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焕新颜:北京文旅新场景从”出圈”到”长红”的创新实践

夜幕降临,妙应寺白塔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一场”声声应塔”合唱音乐会正在这里上演。红墙白塔前,《绒花》《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经典旋律被赋予创新表达,当代艺术与古老建筑完美融合。这样的场景,正在北京多个文物古建中成为常态,文旅新场景从”出圈”走向”长红”,谱写出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和谐乐章。

白塔之夜:古寺新声激活老街区

“在古建里欣赏音乐,感觉特别美妙。””95后”姑娘小宛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时刻,”我就在白塔寺周边长大,第一次赶上’白塔之夜’活动。’老街坊’越变越潮了!”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副研究馆员康蕾介绍,”白塔之夜”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累计近40场,涵盖音乐、电影、非遗体验、文化分享等不同主题。今年博物馆更新了照明系统,让700余岁的白塔焕发新光彩。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带动了周边业态发展——7月白塔寺东西岔街区开街,小胡同引入了网红餐厅、咖啡馆、酒吧,烟火气更浓。

这种正向循环模式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妙应寺累计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远超去年同期。博物馆还充分挖掘馆藏特色,设计主题文创,与周边店铺合作推出文化体验活动,持续丰富公众的白塔寺记忆。

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新表达

乘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东风,位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实现了蝶变。从太岁殿到”一亩三分地”耤田,再到2024年开放的神仓院落和庆成宫,开放面积从6万平方米扩大到8万平方米。

观众量增长更为惊人。”2024年全年观众量增长至近60万人次。而今年前7个月,观众量就超过这个数了。”古建馆馆长薛俭说。如今,先农坛正着力打造”城市会客厅”,助力中轴线文化活态传承。

神仓院落内的”一亩三分好吃店”以耤田为设计灵感,主打”好吃又好玩”的文创;庆成宫后殿的文创空间人气十足,”问鼎穹隆”冰箱贴、”庆云见甚”流沙冰箱贴等新品备受青睐;”庆成嘉饮”茶饮店的咖啡拉花融入庆成宫元素,让观众在品味中感受文化。

“通过文创,观众看文物的视角改变了,从’仰望’变为朋友般的’平视’。”薛俭道出了这种转变的意义。

钟鼓楼:科技赋能时空对话

处暑节气,鼓楼二层击鼓鸣钟活动如期举行。演员身着定制服装,扮演报时礼官,声声鼓点穿越时空,令人精神振奋。

这是钟鼓楼今年推出的”击鼓鸣钟廿四声”活动,每场演出根据不同节日和节气变化台词和道具,展现中国”应时而动”的传统观念。来自西班牙的游客安东尼奥全程举着手机录制,特意请了英文讲解员帮助理解展览。

VR体验区的《时枢秘钥》解谜游戏邀请青少年探秘钟鼓楼这组独特的”时间建筑”;互动屏可调取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全景,让游客对古都北京有了更直观认识。”通过科技辅助,这里太酷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太有意思了。”安东尼奥赞叹道。

来自湖南的初中生陆毅昀和家人决定沿着中轴线实地来一场Citywalk,体验最地道的京腔京韵。这正是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副所长余慧希望看到的:”通过互动游戏配合系列文化活动、文创产品,我们希望带给大家多元化的体验。”

从”出圈”到”长红”的创新密码

这些文旅新场景的成功,背后有着共同的创新密码:

​文化赋能​​:深入挖掘文物古建的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表达。无论是白塔寺的音乐会,还是先农坛的农耕体验,都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

​科技融合​​:运用VR、数字全景等科技手段,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钟鼓楼的光影秀和数字撞钟体验,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业态联动​​:将文化体验与餐饮、购物等消费业态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白塔寺带动周边街区更新,先农坛开发特色文创,都是成功实践。

​受众拓展​​: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设计多样化活动,从青少年研学到老年观众怀旧,实现全龄段覆盖。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文物古建保护与利用并非对立关系,通过恰当的方式,可以让古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作为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正在探索一条文物古建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在这里融汇,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从”出圈”到”长红”,北京文旅新场景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示范作用,为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