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到入局: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的人形机器人转型之路

在 2025 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主论坛上,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的一席话引发行业震动。这位曾公开宣称 “人形机器人是伪命题” 的技术派创业者,不仅坦言自己早年的技术挫败,更揭秘了企业战略转向的关键转折点 —— 当客户拿着定金找上门时,市场需求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技术偏见。

一、技术理想主义者的 “至暗时刻”

2015 年的杭州高新区,年轻的王兴兴在租来的仓库里启动了第一个双足机器人项目。这个身高 30 厘米的小家伙耗费了团队半年时间,却始终无法解决行走稳定性问题。”它就像个醉汉,每走三步就会摔个四脚朝天。” 王兴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自嘲道。当时他未曾想到,这个失败的原型机背后,暴露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两大核心困境:

1. 运动控制的复杂性
双足行走需要实时动态平衡算法,这涉及到惯性导航、力矩控制、步态规划等多学科交叉。宇树团队曾尝试用 PID 控制算法优化,但在复杂地形下依然难以稳定。”我们后来发现,这根本不是单纯的工程问题,而是需要全新的控制理论突破。”

2. 商业价值的迷雾
早期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科研展示,单台成本却高达数十万元。王兴兴算了笔账:”如果研发投入无法在三年内实现商业化,企业根本撑不下去。” 这种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冲突,让宇树在 2018 年彻底关闭了人形机器人项目。

二、市场需求倒逼的战略转身

2022 年的上海进博会成为转折点。当特斯拉 Optimus 原型机在展台上做出挥手动作时,全球科技界为之沸腾。与此同时,宇树科技的商务邮箱收到了来自制造业客户的数十封问询函。”有个汽车零部件企业直接说,愿意预付 30% 定金定制产线巡检机器人。” 王兴兴至今记得当时的震撼。

1. 技术环境的质变
ChatGPT 引发的 AI 革命,让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宇树团队发现,原本需要数百人月开发的环境感知模块,现在通过预训练模型就能快速搭建。”我们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周期从 36 个月压缩到 18 个月,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2. 客户需求的具象化
制造业客户提出的需求清单让宇树重新定义产品价值:

  • 产线巡检需要 3D 视觉识别 + 机械臂操作
  • 仓储物流要求自主导航 + 货物搬运
  • 质量检测涉及高精度力控 + 数据分析
    这些场景化需求,让人形机器人从 “实验室玩具” 变为 “生产力工具”。

三、破解行业困局的 “宇树方案”

面对行业普遍性的 “数据囤积症”,王兴兴提出了颠覆性观点:”数据只是原材料,模型才是加工厂。” 宇树科技的技术突围路径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模型架构的重构
团队开发的 UniRobot 框架,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场景适配:

  • 基础层:统一运动控制算法库
  • 应用层:行业定制化任务插件
  • 交互层:多模态人机接口
    这种架构让宇树 H1 机器人在切换仓储、医疗、教育场景时,只需更换软件模块而非硬件改造。

2. 算力资源的革命
针对人形机器人实时计算需求,宇树联合中科院研发了专用 AI 芯片。这款代号 “天玑” 的芯片采用存算一体架构,在同等算力下功耗降低 60%。”我们把原本需要服务器集群处理的任务,压缩到手机大小的盒子里。”

3. 商业落地的创新模式
宇树首创的 “机器人即服务”(RaaS) 模式正在改变行业规则:

  • 按使用时长收费,降低企业采购门槛
  • 提供远程运维 + OTA 升级服务
  • 建立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帮助客户优化生产流程
    某家电企业采用该模式后,产线巡检效率提升 40%,运维成本降低 65%。

四、未来战场的核心竞争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区,宇树科技的 H1 机器人正在演示精密装配任务。这个身高 1.5 米的 “工人”,其灵巧手能完成直径 0.5 毫米的电子元件焊接。但王兴兴认为,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1. 通用智能的突破
宇树正在开发的 GAM (通用机器人模型),目标是让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当遇到未知障碍物时,它应该能自主规划绕过路径,而不是等待人类指令。”

2. 伦理与法律的挑战
随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隐私保护、责任认定等问题凸显。宇树已联合浙江大学成立伦理委员会,制定《服务机器人数据安全白皮书》。

3. 成本曲线的战争
目前宇树 H1 售价约 18 万元,王兴兴的目标是在 2027 年将价格降至 10 万元以内。”我们正在研发轻量化材料,同时优化供应链体系,这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五、行业变革的 “蝴蝶效应”

这场技术与市场的博弈,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1. 制造业的重构
某汽车工厂引入宇树机器人后,将焊接工序的良品率从 95% 提升至 99.7%,并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这种效率革命正在倒逼传统制造业加速智能化转型。

2. 就业结构的变迁
当机器人接管高危、重复劳动时,人类将转向更具创造性的工作。王兴兴预测:”未来十年,制造业将催生 30% 的新岗位,包括机器人训练师、人机协作工程师等。”

3. 城市形态的进化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宇树与政府合作打造的 “机器人友好型社区” 已进入测试阶段。这里的人行道设有专用导航标识,路灯杆集成充电基站,正在重新定义人机共存的城市空间。

从技术怀疑论者到行业变革者,王兴兴的转变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觉醒。当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形成共振时,曾经的技术鸿沟正在被商业创新填平。正如王兴兴在大会结语中所说:”真正的颠覆者,往往诞生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中。” 这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革命,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