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这个炎热的夏季,中国城市街头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身着雪白制服、头戴高帽的五星级酒店大厨们,不再只在高档厨房里烹饪精致料理,而是系着围裙站在路边餐车后,向过往市民吆喝售卖15元一份的萝卜牛杂、5元一根的广式油条、9元一个的糯米鸡。从广州白云宾馆到郑州永和铂爵国际酒店,从长沙到上海,一场由高端酒店发起的地摊经济革命正席卷全国,这既是疫情后服务业的自救之举,更是中国消费市场深刻变革的生动注脚。这场”五星级地摊运动”不仅打破了星级酒店与市井生活之间的心理藩篱,更揭示了后疫情时代服务业转型的新路径——高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品质承诺。

打破”高冷”人设:五星级酒店的市井突围
在广州淘金路地铁站附近,清晨八点的人流中,红蓝相间的白云宾馆早餐车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这是我第一次吃白云宾馆的东西,如果不摆摊,我没想过要进去吃一顿。”市民李阿姨的这句话道出了多数普通消费者对高端酒店的心理距离。长期以来,五星级酒店在公众认知中被塑造成一个”高冷”的存在——豪华的水晶吊灯、穿着笔挺制服的服务生、动辄人均数百元的餐饮价格,构成了一个令普通市民望而却步的封闭空间。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中国高端酒店业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过程中,长期依赖公务接待、商务宴请等”公款消费”市场,形成了以”高大上”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与大众消费市场渐行渐远。
然而,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和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酒店业传统的高端消费市场正在萎缩。2025年以来,各地整治违规吃喝的”禁酒令”进一步收紧,婚宴、会议市场需求明显下降,直接导致酒店餐厅包厢空置率上升、餐饮收入大幅下滑。与此同时,社会餐饮的崛起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高端酒店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摆摊”成为五星级酒店打破困局的破冰之举。正如郑州一家日入3万元的五星级酒店经理所言:”我们也没觉得五星级酒店怎么了,不在乎别人说摆摊掉价。” 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酒店行业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务实态度。
心理距离的消弭是酒店摆摊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当消费者看到曾经”高不可攀”的酒店大厨站在街头亲手为自己打包一份萝卜糕时,那种因空间和环境造成的疏离感自然消散。广州正佳万豪酒店市场总监张忠健深谙此道:”一碗15块的萝卜牛杂,一天卖不了多少营业额,但穿着制服往这一站,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用户提供内容] 这种品牌亲民化策略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宁波,状元楼酒店外摆区前退休阿姨和年轻上班族肩并肩排队的画面,已经成为街头常态;在郑州,五星级酒店的小龙虾摊位下午5点出摊,6点便售罄,日营业额突破3万元。
“质价比”革命:高端品质与平民价格的化学反应
五星级酒店摆摊现象最吸引消费者的,莫过于用大排档的价格享受星级酒店的品质,这种被媒体称为”质价比“的消费体验正在重塑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逻辑。在武汉金贵源食神酒店,一位花费不到50元就能享用白切鸡和鱼香肉丝的消费者感慨道:”以前觉得星级酒店高不可攀,现在花不到50块钱,就能享受到星级服务。” 这种心理冲击带来的满足感,远超过菜品本身的价值。
深入分析酒店摆摊的定价策略,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精妙市场逻辑。以广州白云宾馆为例,其堂食萝卜糕以三块为一碟售价28-29元,而外摆摊点支持单块售卖,每块仅4元[用户提供内容]。这种”化整为零”的销售方式,既降低了消费者的尝试门槛,又提高了整体销售额。宁波状元楼酒店的外摆菜品中,6元至38元的占比高达90%,最便宜的仅售4元;东福园鼓楼店的外摆小份菜虽比堂食版少10%的份量,但价格却便宜近40%,让消费者直呼”值回票价”。这些案例都表明,价格亲民化不等于低价竞争,而是通过产品形态和销售渠道的创新,实现高端资源的平民化共享。
从产品角度看,酒店摆摊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食材安全、工艺水准和卫生条件。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消费者对街头摊贩的卫生状况普遍存疑,而五星级酒店凭借其严格的管理体系和品牌信誉,天然具备了”信任资本”。”酒店的菜品食材新鲜,品质和服务都让人放心。”宁波苍水街居民张先生的评价代表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郑州永和铂爵国际酒店的小龙虾之所以能卖到38元一斤且迅速售罄,正是因为消费者相信”星级大厨手艺+酒店品控标准”的组合能够保证口味与安全的双重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质价比”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短期销售增长,更有长期的品牌价值重塑。当消费者以亲民价格体验到酒店的品质后,会对品牌产生”高品质、可亲近”的新认知,这种认知在未来的消费决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宁波伯瑞特酒店的外摆业务开展不到半个月,其抖音及微信视频号粉丝就增加超过500人,视频浏览量达十几万次。”外摆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了我们。这是比单纯的外摆业务增长更让我们开心的。”该酒店传讯负责人俞静栋的这番话,揭示了摆摊经济背后的品牌营销逻辑。
行业转型的深层次逻辑:从”坐商”到”行商”的经营哲学变革
表面上看,五星级酒店摆摊是为应对经营压力的权宜之计,但深入分析则发现,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服务业从传统”坐商”向现代”行商”的经营哲学转变。”原来的餐饮都要有经营空间、烹饪空间,消费者点完单以后才能见到这道菜的真实样子,但外摆颠倒了五星级酒店美食的呈现形式。”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的观察一针见血[用户提供内容]。这种”前厅后厨”的颠倒,实质上是销售逻辑的根本性变革——从等待消费者上门,到主动走进消费者的生活场景。
从经营角度看,酒店摆摊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在传统的酒店运营中,餐饮部门往往被视为配套服务,产能利用率低,特别是在非用餐时段,厨师团队和厨房设备常处于闲置状态。而外摆业务使这些闲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创造出额外价值。”酒店一个面点师傅制作的包子,还有员工食堂一名厨师的炒田螺都能成为酒店早点摊和夜市里的爆款产品,其创造的价值就远远高于本职工作产生的价值。” 这种资源盘活不仅提高了人效和坪效,还减少了食材因滞销而造成的浪费。郑州某五星级酒店经理算了一笔账:摆摊一天收入3万元,而只服务店内顾客的酒店则没有这笔收入,且已采购的食材如果不及时加工销售,还可能因变质成为垃圾,损失更大。
从市场拓展维度看,外摆业务为酒店打开了增量市场的大门。传统酒店餐饮的目标客户主要是住店客人和本地高端消费者,而街头摊点则能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周边居民、上班族、过往行人等。宁波东福园鼓楼店通过外摆业务建立了多个500人社群,”线上预订+线下自提”模式使日均销售额突破万元,外摆业务对总营收的贡献率飙升至15%。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让酒店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客群结构的多元化。
更为深远的是,摆摊经济正在改变酒店的品牌传播路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传统广告的效果日益衰减,而体验式营销则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用一道实惠的皱纱蹄膀让更多人记住这块招牌,比打广告更有效。”东福园鼓楼店行政主厨黄顺林的这句话道出了体验经济的真谛。当消费者在街头亲眼看到酒店大厨的娴熟技艺,亲口品尝到五星级的美食,亲身感受到酒店的卫生标准时,这种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其效果远胜于任何平面或视频广告。
争议与思考:烟火气会稀释高端品牌价值吗?
五星级酒店摆摊现象引发的争议从未停止,其中最核心的质疑是:这种”接地气”的做法是否会稀释高端品牌价值?在传统品牌管理理论中,品牌定位的一致性被视为金科玉律,高端品牌应当通过价格、渠道、服务等多维度的差异化,维持其”高端”形象。从这个角度看,五星级酒店在街头摆摊确实有”自降身价”之嫌。
然而,市场实践正在颠覆这一传统认知。郑州永和铂爵国际酒店首日摆摊营收3000元,单日最高营收达8万元;长沙、上海等地酒店推出5元包子、25元盒饭等亲民产品,均引发广泛关注[用户提供内容]。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并不认为”烟火气”与”高品质”是矛盾的,相反,他们更加欣赏这种打破常规、贴近民生的创新举措。正如北京青年报评论所言:”五星级的服务标准遇上地摊经济的亲民形态,产生的不是’掉价’的违和感,而是精准匹配市场需求的化学反应。”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消费心理变迁,可以发现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后,其消费观念与上一代有本质区别。年轻一代更注重实质价值而非形式符号,他们既追求38元小龙虾的性价比,又看重酒店后厨的食安保障。对他们而言,”高端”不应表现为价格门槛和空间距离,而应体现在产品与服务的细节品质中。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当90后成为消费主力时,高端酒店必须打破’高冷’人设,学会在烟火气里找生机。”
从品牌管理角度看,关键不在于形式的高端与否,而在于品质的一致性。如果酒店能够在街头摊点保持与堂食一致的品质标准,那么摆摊不仅不会损害品牌形象,反而会强化其”专业、可靠”的品牌特质。宁波状元楼酒店和义路店每天下午3点30分摆出40余道现制菜品,动态更新菜单增加适合夏季的清爽口味;石浦酒店更是推倒一堵围墙,专门辟出一片”外摆餐饮服务区”。这些高标准的外摆运营,让消费者感受到的是酒店的诚意与专业,而非品牌的降级。
值得警惕的是,摆摊经济对酒店餐饮的利润贡献仍然有限。太原兰博泰尔酒店每天营业额一万元以上,但对主营业务增益有限;一家喜宴专营酒店的老板李先生坦言,尽管摆摊增强了客户黏性和品牌形象,但”营业额对主营业务增益有限”。这表明,外摆业务更应被视为一种品牌营销和客户获取手段,而非主要的利润来源。酒店需要在高端形象与亲民举措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烟火气与高端化的辩证统一:中国服务业转型的未来之路
五星级酒店摆摊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消费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服务业从形式主义的高端向实质性的高品质转变,从封闭排他的精英化向开放包容的大众化转型。在这场变革中,”烟火气“不再被视为低端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了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酒店摆摊现象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市场正在从”两极分化”(高端与低端并存)向”纺锤形结构”(中高端为主)转变。在这种结构中,消费者既追求品质又注重性价比,既看重实用价值又关注情感体验。五星级酒店以”街头价格”提供”星级手艺”,正是对这种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回应。
从政策环境看,酒店摆摊也契合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更新。上海接连发布相关举措和方案,加强对守法合规的外摆位、设摊经营等活动的包容与鼓励。这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管理思路,为服务业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宁波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星级酒店、老字号餐饮,在卫生条件、口味等方面都意味着高水准。对消费者来说,可平价买到高档酒店的美食,尝了新鲜,吃得也放心。而高档酒店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和消费者的距离,也能提升自身品牌的美誉度。” 这种政企民的多赢格局,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五星级酒店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首先是业态创新,从临时性摊点向规范化外摆升级,如增设桌椅板凳改造成大排档模式,或上线外卖业务;其次是产品创新,开发适合外带、外卖的专用产品线,而非简单地将堂食菜品打包出售;再次是服务创新,将外摆业务与会员体系、线上社群等数字化工具结合,实现流量沉淀和精准运营;最后是管理创新,建立适应外摆业务的质量控制、物流配送和人员培训体系,确保品质一致性。
“食在广州,本就是广州的金字招牌。而这样的招牌,绝不是束之高阁,而是体现在对市场的求新求索中。”[用户提供内容]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广州,也适用于正在转型中的中国服务业。五星级酒店摆摊,看似是放下身段,实则是打开格局。”人间烟火”与”高端品质”并非对立,真正的高级也从不畏惧走入人群;反而在俯身之时,显出了更具张力的品牌自信。既守住了水准,又赢得了人心,这才是藏在烟火气里的经营智慧,也是中国服务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五星级酒店的大厨们系着围裙站在街头,用星级手艺为普通市民烹制15元一份的萝卜牛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商业文明的进步——高端不再是距离,而是一种可触及的温度;服务不再分贵贱,而是一种普适的尊重;品质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实在的承诺。这或许就是五星级酒店”摆摊热”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