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钢与《猫和老鼠:星盘奇缘》:5 年合拍路,64 版剧本里的文化融合困与破

2025 年,《猫和老鼠》动画迎来 85 周年诞辰。这本该是中美合拍动画电影《猫和老鼠:星盘奇缘》的 “黄金窗口期”—— 汤姆与杰瑞穿越到古代东方金城,和屋脊兽、刀马旦共赴冒险,这样的设定既贴合金 IP 情怀,又瞄准中国观众的文化共鸣。然而影片上映两周,票房停留在 2545.8 万便难有突破,“猫鼠不是主角”“文化融合生硬” 的争议在社交平台蔓延。

作为影片自编自导的中国导演,张钢 —— 这位曾打造《魁拔》系列、执导《继园台七号》动画部分的资深创作者,在近日的访谈中揭开了这部作品 “5 年磨一剑” 的幕后故事:64 版剧本的推翻重来、10 万张修型稿的手绘打磨、为还原汤姆胡须硬度调整 17 版的执着,以及中美文化碰撞中那些避不开的 “坑”。这场跨越国界的动画实验,既是一次 IP 改编的勇敢尝试,更藏着国产动画 “走出去” 的珍贵启示。

一、灵感突发:从北京胡同房檐到故宫脊兽,一场 “猫鼠中国游记” 的缘起

故事的起点,藏在北京胡同的烟火气里。2018 年,张钢本是为另一项目拜访华纳,却意外被《猫和老鼠》合拍的机会砸中。“如果汤姆和杰瑞来中国,会遇见谁?” 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盘旋时,童年记忆突然涌上 —— 小时候蹲在平房下,盯着房檐上的骑凤仙人发呆:“神仙该在天上,怎么蹲在屋顶?” 后来逛故宫,太和殿屋脊上 11 只脊兽列队的庄严,让他彻底着迷。

真正的灵感爆发,发生在一个寻常的傍晚。张钢拎着垃圾袋走向垃圾桶,袋口哗啦作响的瞬间,一个念头闪过:“让汤姆和杰瑞跟这些屋脊兽玩起来!” 这个带着老北京印记的想法,成了打动华纳的关键 —— 在堆满 IP 改编方案的会议桌上,“猫鼠追闹撞进古画”“骑凤仙人帮杰瑞整蛊汤姆” 的画面感,让这个项目从众多提案中突围。

但没人想到,从灵感落地到银幕呈现,要走整整五年。“华纳只有一个硬要求:汤姆和杰瑞必须像原版。” 张钢回忆,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成了创作初期最大的枷锁。原版《猫和老鼠》是默片式的喜剧,靠夸张的肢体动作和精准的节奏取胜;而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不能是生硬的 “贴标签”,要真正成为剧情的一部分。

为了找到平衡,张钢团队从 2018 年到 2023 年,写了 64 版剧本,画了 210 分钟分镜,最终只留下 90 分钟可用的内容。仅是 “杰瑞用什么砸汤姆眼睛” 这个细节,就改了 17 版 —— 最初是原版的拳头,后来换成石子,最后定了铜钱:“既得像杰瑞的坏主意,又得让美国观众看懂‘这是中国的东西’,还得符合古代金城的设定。”

二、细节死磕:从 3D 模型到京剧身段,让 “汤姆杰瑞” 不变味的 10 万张修稿

“第一次提交的汤姆 3D 模型,被华纳直接打回了。” 张钢笑着说,当时团队按国风审美,给汤姆加了圈毛茸茸的腮帮子,结果海外制片方直言:“这像加菲猫的远房亲戚,不是我们认识的汤姆。”

为了还原角色的 “内味儿”,张钢带着团队放弃了传统 3D 的写实风格,转而研发 “粘土质感” 方案。光是汤姆的胡须,就调整了 17 版 —— 从软趴趴的绒毛,到硬挺的塑料感,最终确定 “能被风吹动,但被门夹时会弹回来” 的硬度。“原版里汤姆被砸扁后能弹成纸片,这种‘挤压拉伸’的经典动作,在 3D 里实现难度极大。” 张钢解释,比如汤姆被切成风琴状那段戏,绑定师熬了三个通宵:“每片身体都要单独算物理碰撞,权重曲线改得能绕地球半圈,稍微错一点,就没那股喜剧感了。”

更难的是让中国团队理解美式动画的节奏。国内动画师习惯了国风的飘逸动作,最初画的杰瑞,总带着股 “武侠耗子” 的灵巧,少了原版的 “坏得可爱”。张钢干脆开了 “汤姆杰瑞特训班”:40 个动画师先临摹 100 张原版分镜,练到能闭着眼画出汤姆被钢琴砸扁后的弧度,才算过关。光是掌握 “用屁股刹车”“被门夹后弹成纸片” 这些招牌动作,就耗了八个月。

“有个小伙子把杰瑞画得眼神太凶,我跟他说:‘这耗子得是调皮捣蛋,不是街头混混。’” 张钢记得,为了让杰瑞的表情更贴合原版,团队甚至逐帧分析老动画里 “杰瑞眯眼坏笑” 的肌肉走向,最终手绘了 10 万张修型稿,才让角色找回熟悉的感觉。

文化元素的融入,则藏在更细微的地方。汤姆追杰瑞时撞进《乾隆狩猎图》,墨点飞溅的效果,参考了古画修复中的 “飞白” 技法;刀马旦如玉出场时,一个 “云手” 的动作,张钢特意请来京剧武旦陈艺心指导,让动画师对着真人动捕视频逐帧抠细节 ——“如玉转身的瞬间,汤姆的尾巴得刚好甩到她脚边,早一点像抢戏,晚一点像走神,节奏必须卡得丝毫不差。”

就连影片的主场景 “金城”,也不是凭空想象。团队参考了唐代都城的建筑布局,色彩上避开浓艳的红金,改用更温润的赭石色和青灰色,“既要有东方韵味,又不能让海外观众觉得‘陌生到看不懂’”。在蛟龙窟的设计中,张钢还尝试用 AI 先测试了砖、大理石、青石等 10 种材质,最终选定青灰色砖块,再让美术组手工画出砖缝里的青苔 ——“技术是工具,但文化的魂得自己攥着。”

三、争议背后:“双主角” 不是抢戏,是文化融合的实验

影片上映后,最大的争议集中在 “双主角” 设定上。不少观众抱怨:“中国的骑凤仙人、刀马旦戏份太多,汤姆和杰瑞成了配角。”

面对质疑,张钢显得坦然:“这是项目的初始命题 —— 既要保猫鼠的经典形象,又要融入中国元素。” 由于汤姆和杰瑞不能说话的原版设定,单纯让他们在古代中国 “追闹”,剧情会显得单薄。于是他设计了 “猫鼠组合 + 骑凤仙人” 的双主角模式,让骑凤仙人成为 “文化向导”,带着猫鼠了解金城的规则,而关键剧情推进,仍靠猫鼠的 “神操作”。

“比如第三幕,反派要抢走星盘时,是杰瑞钻进齿轮卡住机关,汤姆用尾巴缠住星盘,最后骑凤仙人帮忙稳住局面,三者缺一不可。” 张钢用 “北京烤鸭配甜面酱” 比喻:“少了谁都不对味,这不是削弱猫鼠,是让两种文化玩到一起。”

他透露,最终成片里,汤姆和杰瑞的戏份占比达到 4/5,甚至比原版动画更注重 “角色成长”—— 从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后来学会和中国角色协同作战。“原版里汤姆总想着抓杰瑞,这次他会为了保护骑凤仙人,主动挡在前面,这种变化是文化融合带来的新东西。”

但张钢也承认,争议的根源,在于前期定位和宣发的疏漏:“如果提前说清‘这是猫鼠的中国游记,不是纯打闹片’,观众可能就不会带着‘全程看猫鼠互坑’的期待来,误解也会少很多。” 这成了他最深刻的教训:“立项时必须把受众、风格、文化嫁接点一次性说清楚,给宣发留足解释空间,否则再好的创作,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被误读。”

四、行业启示:国产动画 “出海”,硬件已硬,软件待补

回顾这五年,张钢最大的感受是:“国产动画早就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硬件已硬、软件仍软’。”

他坦言,如今国内团队在渲染、绑定、动作捕捉等技术环节,已能对标国际标准,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比如影片中京剧动作的动捕精度、古画场景的渲染质感,都得到了华纳的认可。AI 技术的运用,也让美术素材筛选效率提升了 30%——“我们的工业化能力越来越强,否则也撑不起 64 版剧本的反复修改。”

但真正的短板,在前期定位和文化转译。“动画也是商品,出海不是靠‘情怀’,而是要遵循国际通行的叙事语法。” 张钢举例,影片中 “集体主义” 的暗线,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猫鼠从 “单打独斗” 到 “协同作战” 的转变来体现,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才容易被海外观众接受。

他用正在筹备的新片《我家有熊》举例:“上次是给 IP 做加法,这次要原创做减法 —— 把东方故事用全球观众能懂的节奏讲出来。” 这部打磨了十年的作品,不再依赖现成 IP,而是聚焦中国传统中的 “人与自然”,“希望能避免这次的坑,把前期定位做扎实”。

尽管《猫和老鼠:星盘奇缘》的市场成绩未达预期,但在张钢看来,这场 “血泪史” 般的合拍经历,仍是值得的。“我们趟了一遍中美合拍的河,知道了文化融合该怎么找平衡点,也明白了前期定位的重要性。” 对国产动画而言,这或许比票房数字更有价值 —— 它证明,IP 改编不是简单的 “贴标签”,文化出海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玄学,只要找对方法,汤姆和杰瑞也能在中国的屋脊上,玩出让全世界观众会心一笑的喜剧。

就像故宫屋脊上的骑凤仙人,守了几百年仍在那里;动画创作者的坚持,也终会在一次次 “踩坑” 与 “闯关” 中,找到属于中国动画的方向。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