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深蓝汽车再次陷入舆论漩涡。其寄予厚望的冲高之作——深蓝S09,在上市第三个月交出了2186辆的月销量成绩单,环比暴跌32.7%。这个数字不仅让”六座SUV市场20%-30%销售占比”的目标显得遥不可及,更将深蓝品牌近年来”冲高-失利-再冲高”的循环困局暴露无遗。

从G318到S09:”冲高承诺”的两次落空
深蓝S09的受挫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深蓝汽车在高端市场”屡战屡败”的缩影。2024年,深蓝首款高端化产品G318上市前,CEO邓承浩曾放出”月销过万”的豪言。然而,这款被视作品牌向上关键的增程SUV,最终以全年8909辆的累计销量草草收场,月均不足千辆的成绩,与”过万”目标相去甚远。
如今,接过冲高重任的S09,同样陷入”大定数据亮眼,实际销量跳水”的怪圈。尽管官方曾宣称其预售一个月订单突破2.1万辆,平均售价超30万元,但5-7月的实际销量仅为1630辆、3250辆、2186辆,呈现明显的”高开低走”态势。尤其7月环比32.7%的跌幅,更坐实了”大定注水”的市场质疑——毕竟,同价位的问界M8月销稳定在2万辆以上,领克900也在上市后逐月攀升,S09的表现显得格外刺眼。
六座SUV红海:深蓝的”迟到者”困境
S09的失利,与六座SUV市场的激烈竞争密不可分。作为近年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之一,该市场去年全年销量约82万辆,今年预计突破百万辆。但理想、问界、领克等品牌早已占据先发优势:理想L系列凭借”家庭场景”精准定位,长期稳居销冠;问界M8依托华为智能驾驶加持,上市即成爆款;领克900则以”高端新能源”标签吸引年轻群体。反观深蓝,直到2025年才将六座SUV提上产品序列,此时市场已被头部品牌瓜分殆尽。
“我们推出六座SUV的时间偏晚,已经失去了定价权。”邓承浩此前的表态,道尽了深蓝的尴尬。尽管S09以23.99万-30.99万元的起售价试图”以价换量”,但消费者并不为”性价比”买单——在同价位区间,问界M8提供更成熟的智能座舱,理想L8的空间舒适性更受家庭用户认可,领克900则凭借华为智驾技术形成差异化优势。S09所谓的”货真价实”(空间、舒适、安全、智能化),在竞品的全方位围剿下,未能转化为实际购买力。

销量困局背后的”连锁危机”
S09的失利,不仅让邓承浩的”六座野心”化为泡影,更将深蓝汽车的整体战略推向悬崖。根据此前规划,深蓝2025年国内销量目标40万辆,全球50万辆。但今年1-7月,其累计批发销量仅16万辆,完成率不足32%;其中海外市场贡献2.1万辆,国内13万辆的成绩,与目标差距悬殊。
销量的低迷,直接加剧了深蓝的盈利压力。长安汽车财报显示,2024年深蓝净亏损15.72亿元,尽管同比收窄,但成立6年累计亏损已超115亿元。按照长安汽车管理层的说法,深蓝的盈亏平衡点在月销3万辆左右——这意味着,若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销量跃升,深蓝的”自我造血”目标将再度落空。
为扭转颓势,邓承浩近期提出”每半个月推一款新车,密集投放两个月”的产品策略,试图通过”升级焕新”实现规模跃迁。但在当前新能源市场”月销3万是生死线”的淘汰赛阶段,这种”产品轰炸”能否奏效?业内普遍持怀疑态度:一方面,频繁推新可能导致资源分散,难以聚焦单一爆品;另一方面,深蓝品牌力尚未建立,消费者对其高端化产品的信任度仍存疑虑。
从”营销争议”到”战略焦虑”:深蓝的深层困境
除了销量和产品问题,深蓝近期的营销风波更暴露了其品牌建设的脆弱性。”车机广告风波””离职买车争议””S09碰瓷式广告”等事件,本质上是品牌在高端化进程中”定位模糊”的集中体现——既想通过激进营销吸引流量,又缺乏与之匹配的产品力支撑,最终导致口碑反噬。
这种”战略焦虑”在S09的推广中尤为明显:当竞品通过智能驾驶、用户生态构建差异化优势时,深蓝却陷入”堆配置”的内卷;当头部品牌用长期服务(如理想的家庭用户运营)建立粘性时,深蓝仍在依赖”大定数据”造势。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深蓝的问题不在产品本身,而在缺乏清晰的品牌叙事——它始终没回答清楚,用户为什么选择深蓝,而不是理想、问界或领克。”

深蓝需要一场”战略重构”
从G318到S09,深蓝的冲高之路始终笼罩着”目标过高-执行偏差-信心受挫”的阴影。在六座SUV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的今天,深蓝若想突破困局,需要的不仅是密集的产品投放,更是一场从品牌定位到产品逻辑的深度重构:明确高端化的核心价值(是智能科技?是用户服务?还是技术壁垒?),建立差异化的竞争标签,同时用持续的销量验证市场信任。
否则,即便S09之后推出更多新品,深蓝仍可能陷入”产品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毕竟,在新能源赛道的”淘汰赛”中,”大而全”从来不是生存法则,”准而精”才是破局关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