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渡海峡 香约德州夜:一场跨越山海的”寻味之旅”正热烈启幕

八月的风裹着蝉鸣穿过德州的街巷,空气里浮动着夏的热烈与期待。当暮色为城市镀上一层暖金,德百奥莱广场的天衢不夜城早已褪去白日的静谧——这里的每一盏灯笼都在轻晃,每一处摊位的香气都在跳跃,一场名为”寻味德台·盛夏嗨购季”的文创美食嘉年华,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将海峡两岸的烟火气揉进同一片星空下。

当”台味”撞进”鲁韵”:一场蓄谋已久的味觉奇遇

“来啦!刚出炉的大肠包小肠,趁热咬一口才够香!”循着摊主的吆喝声望去,台湾夜市的经典符号正以最本真的模样亮相。竹篾蒸笼里,糯米裹着卤得透亮的猪大肠,外层焦脆的油葱酥还泛着金光,咬开的瞬间,糯米的黏糯、大肠的咸香与蒜香在齿间交织,像极了记忆里士林夜市的烟火气。隔壁摊位的车轮饼更添温柔——现烤的饼皮”滋滋”作响,内馅是红豆沙熬煮的绵密甜浆,咬开时热乎的糖汁儿差点烫到舌尖,却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但若说台湾美食是”热烈的甜”,转过街角的德州本土区便是”醇厚的暖”。非遗传承人张师傅守着他的扒鸡摊,老汤在铜锅里咕嘟作响,三十余年的火候全在这锅汤里。”咱这扒鸡,得用果木熏足三个时辰,皮要脆得能透光,肉要嫩得能脱骨。”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竹刀轻轻划开鸡皮,琥珀色的汤汁顺着肌理渗出,香气勾得人挪不动步。旁边的齐河枣糕摊前,老师傅正将蒸好的枣泥糕码放整齐,红枣的甜香混着核桃的焦香,咬一口,是童年记忆里外婆灶台的味道;而乐陵金丝小枣的摊位更成了”网红打卡点”,游客们举着手机拍下串成小灯笼的金丝枣,在阳光下闪着蜜色的光。

不只是”吃”:一场用味蕾连接的文化漫游

如果说美食是这场嘉年华的”主菜”,那么穿插其中的文化元素便是最动人的”甜点”。在天衢不夜城的非遗手作区,德州黑陶的非遗传承人正捏制着黑陶茶盏,深灰色的陶土在他手中流转,不过半刻便成了线条流畅的艺术品;对面的台湾竹编摊位上,阿婆用细如发丝的竹篾编着小筐,竹编纹路里藏着台湾的阿里山故事。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蹲在摊位前,教女儿辨认”这是德州的黑陶,那是台湾竹编,就像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能坐在一起编同一个故事”。

伴手礼区的热闹更胜。德州扒鸡的真空包装印着”天下第一鸡”的字样,台湾凤梨酥的礼盒上画着可爱的熊猫;齐河黑陶的小摆件与台湾的琉璃挂饰并肩而立,标签上都写着”把家乡的味道带回家”。有位白发爷爷挑了一盒德州扒鸡和一盒台湾太阳饼,小心翼翼地收进布包:”我要给台湾的表弟寄过去,他总说想念老家的扒鸡,我也想让他尝尝咱德州的手艺。”

从”舌尖”到”心尖”:这场相遇比美食更长久

夜色渐浓,天衢不夜城的霓虹灯串亮起,将两岸美食的香气揉成一团。有年轻情侣举着奶茶站在”两岸一家亲”的打卡墙前合影,有白发老人牵着孙辈在非遗摊位前驻足,有外地游客举着直播镜头喊:”家人们看过来!这里的台湾小吃比夜市还地道,德州扒鸡香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其实我们做这场活动的初衷很简单,”活动负责人王女士笑着说,”美食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台湾的夜市小吃和德州的民间美味,本质上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当一个德州人咬下第一口盐酥鸡,当一个台湾游客尝到第一口扒鸡,他们眼里的惊喜和满足,就是最好的’两岸一家亲’注脚。”

从8月22日到31日,整整十天的时间里,50多个特色摊位将昼夜不打烊。这里没有刻意的”文化展示”,只有最本真的烟火气;没有生硬的”地域划分”,只有”好吃就多吃点”的热情。无论是想寻找记忆中家乡味道的游子,还是想体验异域风情的本地居民,亦或是趁着暑假来”逛吃”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暮色中的天衢不夜城,飘来一阵阵混合着卤香、甜香与焦香的晚风。有人在排队买大肠包小肠,有人在挑德州扒鸡,有人蹲在非遗摊位前学编竹篮……所有的声音交织成一曲热闹的交响乐,所有的香气融合成一种温暖的归属感。

原来,所谓”两岸”,从来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同一片土地上,中国人对”美好”的共同追求。当舌尖跨过海峡,当烟火气漫过街巷,那些藏在食物里的故事,那些刻在味蕾上的记忆,终将让我们更深刻地懂得:所谓”团圆”,不过是围坐在一起,好好吃一顿饭;所谓”亲近”,不过是分享同一份热乎的、带着温度的美味。

这个夏天,来天衢不夜城吧。不用买机票,不用查攻略,这里的每一口美食都在说:”欢迎回家”,这里的每一次相遇都在等:”我们一起,把日子过成诗”。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